2021年6月9日,我院在主教913举办了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在缪因知教授的主持下,四位2021届博士毕业生郭珺、连重阳、刘学涛和谭趁尤分享各自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经验与求学阶段的心路历程。在读的十多名博士生参与了交流。
刘学涛表示:博士论文选题可以选择较为新颖的题目,这种论文更容易被刊发和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自身未来学术发展,但弊端在于现有研究成果过少,缺乏现成研究基础,只能自己探究论文框架和学科体系,所以需要加强阅读。新问题也是立基于传统理论,大量阅读有利于为论文建构扎实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与论文选题相关的最新材料,多和他人交流,多回应别人的问题让自己的论文更扎实。在读文章时,要及时复盘,读完作总结,进行有效学习。博士期间要多写文章多发表,保证手头有在写、在投、在修改的文章。
就如何充分利用读博这几年时间,刘学涛认为,读博士不仅仅要多读书,更要多元化学习。把握自己的时间是博士学习的根本,学术成果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他自己每天8点去图书馆,22点才回宿舍,中午最多在桌子上趴一会。刘学涛也推荐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听一听我校或者周围院校举办的讲座,多跟同专业同学老师交流,以此来增长自身的学术见识以及扩展学术视角。
缪因知对此表示赞同,鼓励大家以自信但又谦虚的态度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这对于构建自身未来的学缘关系也是很有裨益的。
郭珺首先感谢了去年的毕业博士经验交流对她的帮助,并和大家分享了20届博士赵乃馨提供的论文资料搜集路径图。郭珺提出博士论文写作应当尽早开始,至少提前一年开始写作,前期多阅读相关文献,避免后期时间紧迫。论文的选题应当建立在自身的长期积累上,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结合自身水平在选题的创新性和稳健性中做出平衡。在资料收集方面,应当对既有材料多追问、多思考,从中发现真观点、真问题。她自己的选题是基于跟导师做了数年的一个话题,最后成文相对不难,但仍深觉学无止境。
郭珺表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这时可以适当进行放松,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包括接受心理咨询甚至一定的药物治疗。在认真研究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有问题可以直接向导师提问,多跟导师接触。
作为一名在职读博的母亲,郭珺尤为感慨平衡学业、工作和家庭的困难。在同事和家人对她多有帮助之余,她自己仍然时时要到凌晨2点才能入睡。因此,郭珺鼓励大家规划好自身未来的道路,以决定自己在各种事项上的精力分配。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必比别人付出更多,要加快自己的节奏,不要总偏爱享受。最后,郭珺博士祝福大家都能顺利毕业,希望大家都能“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缪因知赞扬了郭珺的拼搏精神,并鼓励大家自行对比和郭珺的艰难模式,找差距,补不足。
连重阳主张对博士论文选题,应当选择自身有积累的、能驾驭的题目。首先应当选择一个真问题,即中国问题、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大小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对于较为新颖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宽泛论述。论文结构应当坚持逻辑结构合理,题目与内容应当相符,每一章的安排都应当与论文题目直接相关,同时应当考虑每一章节在解决什么问题。论文创新包括论题创新、观点创新和方法创新。要做到理论创新,需要对文章内容多加反思。在资料收集方面,应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分类,建议按照章节进行分类。在论文检查和修改环节,应当亲力亲为,保证论文前后观点一致。在书籍选择方面,应当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经典反复阅读。连重阳感叹写博士论文确实难,他家在外地,在校大半年写完初稿才回家,幼小的孩子已经不太认识他。但做难事必有所得,以此激励大家勇于挑战难事,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让我们提升更多。
连重阳还表示自身习惯于在宿舍学习,而且经常投入充分的午睡时间。缪因知对此指出,大家有不同的体质和习惯,可以因人而异,写作毕竟是创造性的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必要。但要注意的是,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多做有难度、有价值的事情。
谭趁尤坦诚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归档,避免重复劳动。在论文大纲订立阶段,应当反复进行斟酌,避免后期出现修改大纲的情况。在文章发表方面,应当对既有文章进行多次打磨再去发表。在就业选择方面,应对自身就业方向多加考量,如果进高校应全方面考量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例如,有的高校的待遇是附业绩考核条件的。
缪因知教授也分享了自身一些关于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之谈,特别是鼓励大家多跟导师交流。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认识到其难度。但是也不是非得把这条路走下去。硕士毕业后一个工作做两年就选择离开,是一种正常现象,而读博亦不一定是必须走的道路,关键是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实现有益的身心发展。
本次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持续了2个半小时。
文:王立源、王一涵
图:王春晖
链接:20届博士毕业生分享学位论文写作经验/info/1026/42112.htm